彭金山
提起金吉泰,都知道他是甘肅文學界的老前輩,著名的農(nóng)民作家。他只念到小學四年級,便輟學務農(nóng)。他自1955年發(fā)表第一篇作品至今,已出版小說集《醉瓜王》《小毛驢出國》《戴金戒指的猴子》《田園童話》等童話故事集。
金吉泰的大部分作品我都看過,總的印象是情真意切,文字樸實,字里行間跳動著一顆童心,而且不乏思想的睿智。近日,讀了他的新著《農(nóng)耕圖》,頗有些感想。《農(nóng)耕圖》是金吉泰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?!掇r(nóng)耕圖》保持了作者既往的風格,且有了新的突破。書的封面上有很醒目的一行字:“歷史流水賬,度化人心篇?!痹凇蹲孕颉防?,作者第一句話就是:“這部長篇小說,藝術性很弱,重在史料性。書中的很多事,很多場景,都是我親眼看見,親身體會,親耳所聞的。”在我看來,用文學的樣式,從一個局部還原中國近70多年的鄉(xiāng)村史,正是《農(nóng)耕圖》的主要價值所在。
《農(nóng)耕圖》是一位與鄉(xiāng)土相伴八十年的農(nóng)民,用他的親身經(jīng)歷所見所聞所感寫成,為我們認識共和國60多年的鄉(xiāng)村生活史,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文學讀本。作家生活在隴中一個保留了較多傳統(tǒng)習俗的鄉(xiāng)村,幾千年農(nóng)業(yè)文明所形成的倫理觀、價值觀在這塊土地上得到了較好的傳承。從同是作家的金雷泉為他父親這本書所寫的序中我們可以感受到,作家金吉泰本人即是村子里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傳承者?!掇r(nóng)耕圖》既是“史實”的記錄,也是作者心聲的流露,從人物設計到故事的講述,表現(xiàn)了一個有知識的農(nóng)民堅定的政治信仰,同時強烈地凸顯了“厚人倫,重教化”的價值取向,體現(xiàn)了作家“度化人心”的創(chuàng)作初衷。幾乎每一章節(jié)都有作家對所寫人所記事的評價,這種評價是鄉(xiāng)村諺語式的,凝聚了幾千年農(nóng)耕文明的思想精華和作家個人的人生經(jīng)驗,它們自然地嵌合在小說的情節(jié)鏈上,使故事具有了哲理意味兒。如“見了嫌嫌嫌嫌嫌,走了嫌嫌想嫌嫌”“神仙打仗,凡人遭殃”“家有千兩銀,隔壁有戥秤”“一只羊有一只羊的草山,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活路”,等等。把這些樸素的鄉(xiāng)理村諺輯錄起來,就是一本生活的教科書。
《農(nóng)耕圖》僅寫了這些,其價值也就是“述史”和表達一種感情傾向而已?!掇r(nóng)耕圖》更高的價值在于對人性的揭示。這些揭示既有繼承“五四”新文學傳統(tǒng)的對“國民性”的批判,更有對人群中“百人百性”的刻畫,特別是對那些與生俱來的屬于某類人的“本性”的發(fā)掘和表現(xiàn),若非有深入長久的生活體驗,沒有對人的精細觀察與切身體味,絕難道出。我認為《農(nóng)耕圖》的最大成功,在對于不同類型的人的“本性”的揭示方面,正如糧食里有小麥、玉米,也有黃豆、糜子一樣,《農(nóng)耕圖》寫出了人中的小麥、玉米、黃豆和糜子。最成功的是主人公老本(本生娃),還有田中玉和馮掐皮等。本生娃老實本分、善良憨直,舊社會為謀生進城拉黃包車,因為心太好幫人拉了被處決的犯人尸首而被老板辭退;當煤黑子又遭人暗算,不愿跪地叫人掇弄;改行去水磨坊“站磨”,卻又因為股東之間的爭斗,把他夾在中間受氣,大年夜涉冰河差一點送命;后來到龔布袋家當長工,才算過了幾天安穩(wěn)日子,卻又在幫東家“出氣”的群毆中被對方打得昏死過去;新中國成立后翻身當家做主人,應名是個副隊長,實際上是個帶頭干活的憨大頭,老實上當為人擔罪,差一點進了監(jiān)獄。改革開放后才真正過上了好日子,但待人的實心眼始終沒有改變。還有田中玉,把生產(chǎn)隊長那點芝麻大的權看得比磨盤大,他就喜歡拿這“磨盤”來壓服他的“臣民”,享受支派人的樂趣。一朝沒了權,強烈的失落感使他羞于出門,當街受到曾是他的馬屁精的羞辱后,竟然死的心都有了。還有那個馮掐皮,一輩子改不了土里刨食的命,舍不得吃舍不得穿,一門心思帶著兒子們埋頭在田里苦干,置地攢家業(yè),差點被劃成地主成分?,F(xiàn)代化的時代了,別人家用推土機,他還率領著兒子們憑肩挑镢刨改土造田。只認準種莊稼這條“正路”,連孫子們上學他都堅決反對。
這幾個人物的成長都經(jīng)歷了民國、公社化以及改革開放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,他們身上“不變”的東西,讓我們認識了人與人的不同,認識了一些人生性中特別執(zhí)著的一面,把對人的思考引向了人性的深處。同時作品也通過發(fā)生在田中玉和馮掐皮身上的一些變化,讓我們看到了人身上的“惡”或“劣”是如何被消解或轉化的,從而重新審視鄉(xiāng)土社會中那些過去尚沒有被我們認識和重視的“正能量”,對當下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益的啟示。特別值得肯定的是,作家對這些人物性格的塑造并非是單極化的處理,他看到了人的性格的復雜性,正和反往往糾纏在一起,互為依存,因此人物形象就有了厚度和深度。此外還有欺軟怕硬的吉鼓兒、嫉妒心重的王軍,一得意就忘了形的“獅子頭”牛霞等,雖然著墨不多,性格卻非常典型,暴露了人性深處的某些值得警惕的東西。這些人物形象都使人過目不忘,不能不佩服作家對社會的洞察力,佩服他那支筆的老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