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自慶陽融媒圖庫
陽春三月,萬物復(fù)蘇。解凍的河水帶著冰雪消融的凌冽歡笑著一路向前,初春的陽光照在廣闊無垠的田野上,傳遞著溫暖而堅定的力量。被一場春雪滋潤的田野,濕潤而柔軟,無數(shù)生命在這里蘇醒、萌芽,等待著東來的風,吹響破土而出的號角。
大山深處的田野里,寬闊而平坦的川臺地上,父親正趕著兩匹騾子犁地,木質(zhì)犁耙鑲嵌著的黑鐵犁頭,深深地插進泥土里,一行挨著一行,細密地穿行在蒸騰而起的晨霧里。犁起的泥土像翻涌的波浪,被驚醒的蟲子扭動著圓滾滾的身體,在波浪里慌亂地尋找著新的棲息地。
“吃飯啦!”戴著頭巾的母親挑著擔子從田埂上走過,擔子的一頭掛著一罐米湯,另一頭掛著一盆飯菜。一年之計在于春,這春日的好時光,父親一刻也不舍得耽誤。
那時候的父親還很年輕,是家里的頂梁柱,侍弄土地比任何事都上心。新學的地膜種植技術(shù),他迫不及待就要實踐起來。犁過的土地更加松軟,踩一腳下去就能沒過鞋面。父親先是用鐵锨按照量好的尺寸起壟,一行行橫平豎直,拍的整整齊齊,不能有一個坑,也不能缺一個角。起完壟,鋪上地膜,再用土壓實。膜卷中間穿一根光滑的木棍,兩頭綁著繩子,鏟幾锨土壓好壟頭,拉著繩子,咕嚕嚕往前滾去,走一截還要壓一道橫梁,防止地膜被風吹起來。
那時候,地膜可是個新鮮東西,在父親眼里,這是能讓糧食產(chǎn)量翻番的高科技,所以父親很隆重地讓全家人都要參加進來,并且各自分工。在春播的所有農(nóng)活里,拉地膜卷算得上最輕松的活計了,參加勞作的孩子都想去搶這份差使,但最終都會落在參加勞動的人里身體最弱的那個人身上。壓膜的人必須要全程揮舞著鐵锨鏟土壓膜,而拉膜卷的人則走走停停,大部分時間都挺直了腰背,一手拉膜,一腳踩膜卷,喜滋滋地看著別人滿頭大汗。
在全家總動員的勞動中,七八畝的“自留地”也需要一兩周才能鋪完。接下來的日子里,父親又用一根粗細合適的木棍,在鋪好的地膜上蓋章似的扎出兩排距離合適的坑洞,母親則帶領(lǐng)我們,挑來河水,給每一個坑洞里撒上兩粒玉米種子,再澆上一馬勺水。最后由父親逐一蓋上拍細的土。如此,春播才算結(jié)束了。
等到家家戶戶的地膜都鋪好、種好,放眼望去,滿川雪白的地膜直晃眼睛。村里有位愛唱歌的伯伯,總是喜歡一邊勞動一邊放聲高歌,就算不唱歌也要吹著口哨,只要他參加勞動,村子里便從早到晚回蕩著歌聲。他總是能記住歌詞就唱歌詞,記不住就自己現(xiàn)編,通常唱的是信天游的調(diào)子:“白格生生的行行吆——鋪滿川,綠格瑩瑩的苗苗長呀嘛長得歡,長得歡……”
伯伯用他的歌聲預(yù)言了那個豐收年。初秋的時候,父親從山上背回一捆捆柳條,花幾天功夫,新編了一只糧食囤子,用于存放增產(chǎn)的糧食。
但終究,這精細化的種植方式太過耗時耗力,很快,第一代“點種器”就代替了扎坑、點籽、蓋土這幾個程序。地膜鋪好以后,母親斜背著一只用編織袋做成的挎包,挎包里裝滿拌了農(nóng)藥的種子,一邊用力將點種器鴨嘴狀的一端扎進地膜,一邊從挎包里摸出種子,從點種器手持端放進去。種子從中間的細桿直接墜落到扎好的坑洞里,用力捏緊把手端,“鴨嘴”張開,種子掉下去的同時,也會被拔出“鴨嘴”帶起的泥土覆蓋住,從而完成整個播種過程。
之后的每一年,播種工具都會更新?lián)Q代,材質(zhì)更輕便了,操作也越來越簡單。去年春播回家,看到父親正推著一架“獨輪車”大步流星在地膜田里走得瀟灑。這種最新式的播種器,將種子的重量從人身上卸了下來,一小袋種子全部裝進播種器前端的輪盤中,隨著輪盤向前滾動,十只“鴨嘴”逐一將種子埋進鋪好的地膜田里,非常便捷省力。七畝多的自留地,父親一個上午就全部播種完畢,感慨的同時,不由地想上前試一試,孩子們更是當成玩具推著“獨輪車”走了好幾趟。
播種器不斷更新?lián)Q代的同時,鋪地膜也漸漸被機械化代替。旋耕機連翻帶整,從這頭走到那頭,地就平整了。覆膜機裝著膜卷,機頭起壟,機尾就把地膜蓋上了,壓土的程序也由地膜機代勞。原來的全家總動員,現(xiàn)在只需要一輛農(nóng)機就全部完成了。原來一年四季的勞作,由于全膜覆蓋技術(shù)的出現(xiàn),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變成了春播和秋收,農(nóng)閑時間越來越多。
眼下又到了春耕時節(jié),隨著開學收假,小山村又陷入了新一輪的寂靜中,田野還是原來的田野,地里參加勞動的人卻越來越少了。但這并不影響“白行行”的出現(xiàn),這片曾經(jīng)兵家駐守的邊塞,點燃革命星火的紅色熱土上,白格生生的行行又將滿山川,綠格瑩瑩的苗苗也會越長越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