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色av免费在线看一区_国产高清无码91_国产一区二区不卡视频_免费a级在线播放

  • 隴東報數(shù)字報

  • 掌中慶陽客戶端

首頁 >
憶老年 | 拾柴壘火敬財神 (李建榮)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打開微信,點擊 “ 發(fā)現(xiàn) ” ,使用 “ 掃一掃 ” 即可將網(wǎng)頁分享至朋友圈。

黃河支流涇河流域,有一塊隆起的黃土叫隴東。甘肅的隴東包括慶陽市、平?jīng)鍪?,屬于黃帝族繁衍生息,開創(chuàng)華夏文明的地域。這慶陽古屬北豳,北依陜北,南接關(guān)中之咸陽的長武、旬邑縣,西依六盤山,東括子午嶺,緊挨黃帝陵,域內(nèi)之正寧縣就有黃帝衣冠冢。慶陽是先周農(nóng)耕文化的發(fā)源地,《詩經(jīng)》里的《豳風·七月》、《大雅·公劉》就是歌詠這一地域的經(jīng)典。這里有周祖陵、公劉廟,民間保留著深厚的先周文化傳統(tǒng),土壤肥沃,糧林豐茂,民俗獨特。剪紙、刺繡、民歌、皮影、社火等民間藝術(shù)融在人們的窯洞民居生活里。春節(jié)我們來到了慶陽,驚喜發(fā)現(xiàn),這里是一個民間藝術(shù)的世界,人們有著神秘的敬神祭祖信仰,依然傳承著周秦古老風俗。他們把春節(jié)叫“老年”,唱牛皮燈影戲,說書,耍社火……這年過得太有滋有味了。我們的老年是在甘肅省慶陽市鎮(zhèn)原縣太平鄉(xiāng)馬南莊村前莊劉家過的。劉氏一家兄妹八人,劉鎰、劉缽、劉鏡、劉鍔……都六七十歲了,這是一個世居隴上的大家庭。

不少史家認為夏時周人先祖由山西轉(zhuǎn)移慶陽,在原慶陽縣(今慶城縣)落腳,始祖為后稷之后不窋,不窋、鞠陶經(jīng)營成功向南拓展,在公劉時代占據(jù)涇河以北的董志塬大片土地,與戎人雜居。董志塬當時叫大原(太原),古公亶父時,周人由大原再遷岐山。

西周期間,戎狄不斷南侵,威脅周室,周發(fā)兵反擊,鞏固邊防?!对娊?jīng)通論》引何玄子語曰:“不窋竄于西戎,其地即今慶陽地府是也,有不窋城,又有不窋塜。春秋時為義渠戎國。厥后公劉往遷于豳,蓋道慶陽,經(jīng)平?jīng)龆筮_于今西安府之邠州”。道慶陽、經(jīng)平?jīng)?、達邠州,幾已包括豳文化圈內(nèi)涇水流域大部分地域。《詩毛氏傳疏》言:“……然則大原當即今之平?jīng)?,而后魏立為原州,亦是取古大原之名爾。計周人之?嚴狁必在涇原之間。若晉陽之大原,在大河之東,距周京千五百里,豈有寇從西來,兵乃東出者乎?《小爾雅》云:‘高平謂之大原’……奐案:《方輿紀要》:‘陜西平?jīng)龈?zhèn)原為唐之原州治,固原屬原州界西之中,疑古大原當在鎮(zhèn)原,平?jīng)黾礇荜柕?,從涇陽直北追至?zhèn)原,不更向西北矣?!?/p>

歷史上鎮(zhèn)原時屬平?jīng)觯瑫r屬慶陽,今屬于慶陽,曾轄涇河北岸支流蒲河兩岸先周“大原”的大片。馬南莊所在太平鎮(zhèn)為魏“高平第一城”。考察慶陽年俗,以馬南莊年俗為典型,與《詩經(jīng)》《周禮》《禮記》等典籍相互印證,向我們共同敘說著中國年文化的源遠流長……

今天,我們推出“憶老年”系列之五《拾柴壘火敬財神》:

f8a12f453cf40e3e4bdd1466259a4b33_ff5ef175-1c79-4d74-80c2-7e47868257d4.jpg

拾柴壘火敬財神

初一早晨,七點多鐘我就在村中轉(zhuǎn)悠,說是這一天要早早地起來,早早地響鞭炮,誰家的鞭炮響得早,這一年誰家的日子就能過得紅火,其實六七點鐘的時候,村里靜悄悄的,人們大都還在熟睡中,孩子們夜里玩累了,大人們看電視疲倦了。只有零星的鞭炮聲寂寞地響起,然后漸漸多了起來。只有偶爾的人家零點過后就出門到廟里去上頭香。

我見到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,從溝里小路回來,弓身背著一小捆薪柴。開始有些納悶,隨即忽然想起,這可能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俗。

為什么拾柴?而且拾柴要早。問老人,老人說討個吉利,圖個日子旺火嘛。柴諧財,希望早日發(fā)財致富吧?這后面的意思背柴老人并未說出,年輕人已不去拾,大富大貴了的人家也不去拾,只是貧寒人家日子過得拮據(jù),才記著這先人留下的風俗,拾柴,默默地祈愿后輩兒孫日子好起來。

小時候,三十那天,媽要我們“抱柴”,每人都要抱,把柴禾事先抱好,壓在門外墻角以便除夕晚上壘火叫魂。初一早上還要拿著竹竿爬上崖背的棗樹上“打柴”,老棗樹脫盡了葉子,深冬里黑魆魆的枝干向冰涼的藍天伸著。先是父親,再是我,我們一家輪流著要用竹竿敲打棗樹。說是打了來年結(jié)的棗多?,F(xiàn)在記起,不由聯(lián)想到早(棗)生貴子的話。媽說一打就靈了,一打就旺了——總之是一年初一早上要打,要是大雪天,我們賴在床上不起來,爸就一個人去打,驚得老槐樹頂喜鵲撲棱棱地飛出來。

這對于“柴”的崇拜是有緣由的。柴祭本就是周人的一種祭名。周人崇尚氣味,以醇香高貴的氣味祭祀上帝。王室要跑到泰山頂上“燒柴禾”以求煙氣氤氳,便于上帝享用。柴禾燃燒,架牲其上,置玉其中,那么這牲玉的氣味上帝就愉快享用了。

打仗也要燒柴以祭。周武王牧野之戰(zhàn)大勝收兵,就燒柴以祭謝上帝。我兒時尊母之囑在火中投進幾枚銅“麻錢”或者人民幣的“分分圓”。投進一把麻子或玉米,使那年火變成嗶嗶剝剝的“香火”“響火”……現(xiàn)在人不會像武王那樣排場的,太費事了。

這除夕夜壘火,初一早拾柴,似與婚姻有關(guān)。不是說“未雨綢繆”嗎?這“綢繆”暗喻找老婆成家?!对娊?jīng)·綢繆》上的那個人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——譯過來就是“道道繩兒捆柴禾,三星遙對門窗照。今晚什么好時辰?美麗的姑娘把我找,你呀你呀我的妹,對你這笑人可說怎么好?”“綢繆束薪”,古人以束薪,比喻婚姻愛情。好比兩人相愛,纏繞捆綁在一起了,以干柴和熱火喻婚姻甜蜜和諧,雙關(guān)語也。

直接的表達還是《詩經(jīng)·伐柯》。怎樣砍樹枝?沒有斧子砍不成。怎樣能娶妻?沒有媒人娶不成?!胺タ氯绾??匪斧不克”,以斧的受柄孔喻陰,柄以斧喻陽,以伐柯喻新婚,古人以之象征生殖。

“約束既布,乃設(shè) 夫鉞”(《史記·孫武傳》)既然兩人已經(jīng)像柴禾捆到一起一樣成為夫妻,則要遵守婦道,束身自愛以家為重,違犯了就會受到斧鉞的懲罰了。故而這背柴禾,又有祈愿豐收,祈愿家庭和睦人丁興旺的意義。禾,谷子,或為糧食總稱;谷子熟了,割下來捆在一起背回去,就是“年”了,五谷大熟豐收了,要慶祝就是“過年”,初一早上這背柴禾的年俗,可以說既是農(nóng)業(yè)民俗的傳承,又有林牧民俗的影子。

其實更大的場面在慶陽的華池、環(huán)縣都有。那就不是零星的老人去背柴了。初一清早,家家戶戶都要把牛馬驢騾拉出來,集中到一個很大的場院溜溜,牲畜的頭上還會綁上紅布紅繩子,這叫“出行”,全村人在一個大場子上會合,互道新年好,開始“迎喜神”的儀式,迎完喜神回去的路上還要拾柴,說是“招財進寶”……

b79854a38582263ca3a56c193d1ad262_00290af2-19f6-410d-9bb9-1077190dd409.jpg

馬南莊里大部分人家都壓上了自來水管子,龍頭一開,水就淌到了盆里、鍋里,所以我沒有見到搶頭水的人。搶頭水和上廟搶頭香一樣,都講究個早起搶先。先前在吃的溝里泉水,天不亮就去搶第一擔水。我小時候,吃的是窖水,父親要早早拉我起來領(lǐng)我去窖邊吊水,水桶上面一個木片做的豐字形水漂,浮在桶上不叫水滟出來,水不溢就叫平安。

大約是柴與水對人的生存太重要了吧,過年人們才這么重視“薪水”關(guān)于除夕夜堆柴救火,說是送神,叫神靈逝者的魂魄回去,到正月初七再壘火迎回來。不過,在我的記憶里,但逢過節(jié)救著了火,要從火上跳過去跳過來地燎,媽還會拿一把麥草點著在我們身上用火焰掃幾掃,倘若我們姊妹誰身體有病,還會叫著我們的名字往回叫魂——除夕的火啊,送神靈的魂回家,喚親人的魂兒回家,這意思是雙重的吧。

拾柴禾的人會找到一個十字路口,把柴禾壘起來,叫壘財神。一個十字路口這家壘了,那家就不便壘,得另找一個路口。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十五以前不管那一天都行,劉鎰先生說。不過在我的觀察里堅持這個民俗的人有些深沉,有些隱秘,有些少。


編輯:李婕責任編輯:楊洋
相關(guān)稿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