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7年8月,援西軍奉命從鎮(zhèn)原出發(fā)赴陜西省三原整編。9月6日,援西軍在三原縣石橋鎮(zhèn)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一二九師,轄三八五旅、三八六旅及教導團、騎兵團、輜重營、工兵營、炮兵營、特務營。原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的第十一師和十二師,分別改編為第三八五旅的七六九團和七七〇團。改編后,部隊經過一段政治思想教育,經中共中央軍委決定,三八五旅的七六九團開赴山西、河北抗日前線,三八五旅旅部及七七〇團留守隴東抗日民主根據(jù)地。
1937年9月中旬,三八五旅旅部和七七〇團奉命從陜西省三原縣出發(fā),途經旬邑縣到達甘肅省正寧縣暫住一周后,旅部和七七〇團分開行軍,于10月下旬到達各自留守地點。三八五旅旅部駐防慶陽,共400多人,王宏坤擔任旅長,王維舟擔任副旅長,耿飚擔任參謀長,謝扶民擔任政治部主任。1939年冬,王宏坤奉命去抗日前線擔任冀中軍分區(qū)副司令員,王維舟繼任旅長,耿飚任副旅長兼參謀長。1942年秋,耿飚調延安抗大學習,副旅長由陳伯鈞接任。1942年冬,甘渭漢調任三八五旅任政委兼參謀長。旅部下設司令部、政治部、警備連、衛(wèi)生處、特務連、通訊連等機構。
七七〇團團部駐防慶陽驛馬關,團部約350人,團長由張才千擔任,副團長由胡奇才擔任;胡奇才調延安抗大學習后,副團長由卜萬科接任;卜萬科調任延安抗大研究班主任后,副團長由陳洪發(fā)接任;1942年,陳洪發(fā)調離,由宋景華接任,參謀長為袁淵。團部下設政治處、團參謀處、供給處、特務連、通訊隊、電話排、機槍連、衛(wèi)生隊等。團部共轄3個營,一營500多人,營長卜萬科,教導員陳生續(xù)。一營最初駐防寧縣城,1938年11月,在國民黨寧縣縣長方振武的不斷尋釁鬧事下,全營主動撤出寧縣城,在白馬鋪暫住不久,奉命駐防鎮(zhèn)原孟壩鎮(zhèn),1939年9月下旬奉命撤回驛馬關駐防。二營400多人,營長張學文,教導員王厚安。起初二營同團部一起駐守驛馬關,1939年9月下旬奉命接防三營進駐鎮(zhèn)原縣,12月底鎮(zhèn)原第二次摩擦事件后撤回白馬鋪、夏澇池、驛馬關一線留守。三營起初駐防鎮(zhèn)原縣,1939年9月下旬,與五營換防后奉命進駐孟壩鎮(zhèn),從孟壩鎮(zhèn)撤回驛馬關后又奉命去定邊撈鹽。1942年秋天,七七〇團全體指戰(zhàn)員先后奉命開往大鳳川開荒屯田。
三八五旅留守隴東期間,集生產、訓練、戰(zhàn)斗于一體,墾荒屯田,固守城防,與國民黨頑固派開展了“有理、有利、有節(jié)”的斗爭。1939年1月,國民黨中央制定并實行“溶共、防共、反共”的政策,國民黨隴東駐軍與地方保安隊勾結,先后兩次向八路軍留守部隊三八五旅進攻,挑起了兩次大規(guī)模的武裝摩擦事件。在反摩擦斗爭中,旅長王維舟、副旅長耿飚指揮部隊給予頑軍以有力回擊,迫使其坐下來與我方談判,維護了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,取得了反摩擦斗爭的勝利。
在緊張的部隊訓練和反摩擦斗爭的間隙,三八五旅為了粉碎國民黨對陜甘寧邊區(qū)的經濟封鎖,開展了轟轟到烈的大生產運動。在王維舟、耿飚的帶領下,旅部在開荒種地的同時,先后辦起了光華制造廠、新華毛制廠、光華印刷廠等13處工廠,解決了部隊吃糧和目常供應。三八五旅七七〇團奉命開赴大鳳川開荒,僅1941年至1943年短短3年時間里,全團共開墾荒地34000多畝,生產糧食2500多石,蔬菜、肉食全部自給,不僅保障了部隊供應,還把多余的糧食交給延安,送往抗日前線。
旅長王維舟帶領三八五旅駐防隴東期間,為保衛(wèi)、建設隴東抗日民主根據(jù)地做出了很大貢獻。毛澤東對王維舟在隴東地區(qū)的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給予高度評價,1943年親筆書贈了“忠心耿耿,為黨為國”的題詞。
王維舟,本名王天禎,四川省宜漢縣清溪鄉(xiāng)場人。1887年6月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。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先后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三軍軍長,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第四局局長,中國工農紅軍、八路軍、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指揮員。
王維舟在留守隴東的9年時間里,密切聯(lián)系群眾,勤政愛民,謙虛謹慎,平易近人,艱苦樸素,在慶陽留下了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。他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疾苦記在心中,每當農忙時節(jié),他都要動員部隊幫助群眾春種、夏耘、秋收。在老百姓婚嫁喪葬時,他分別給以慶賀或吊唁。他經常走鄉(xiāng)串戶、訪貧問苦,了解和幫助群眾解決困難。當他得知有些群眾缺少柴火時,就派戰(zhàn)士上山為群眾砍柴。看到群眾吃的多是粗糧,就動員部隊以細糧換粗糧。逢年過節(jié),他總要到老百姓家里“串門子”,在慶陽一帶,家家戶戶、老老少少沒有不認識他的。有一天,他下河擔水,發(fā)現(xiàn)一名婦女領著孩子在城墻下挖“觀音土”吃,經詢問得知她是蓮池民兵營長史華的家屬,因為丈夫去延安集訓,生活沒有著落,只得挖“觀音土”、吃野菜充饑。王維舟聽后非常難過,他把母子倆帶到旅部,給孩子饃饃和一些衣服,并親自寫信給縣政府,為他們母子給了五斗米和一些錢。這名婦女逢人便說王旅長是個“大善人”。從此,“王善人”之名不脛而走,傳遍隴東。此外,慶陽還流傳著王維舟給一位老太太治“癭瓜瓜”的故事。慶城西街有一個老太太,脖子上長了個“癭瓜瓜”,轉脖子都困難,她沒錢看病,找到王維舟請求幫忙治療。王維舟看見老太太痛苦的模樣,十分同情,立即把老太太送到旅部醫(yī)院,并指示免費治療。經旅部醫(yī)院診斷,治療這種病需要做比較復雜的手術,當時旅部醫(yī)院還不具備條件。王維舟沒有把病人打發(fā)走,而是立即給延安中央醫(yī)院發(fā)電報,請求援助。很快延安中央醫(yī)院派來兩名醫(yī)生,其中一名是蘇聯(lián)外科醫(yī)生。經過醫(yī)務人員的共同努力,終于摘除了“癭瓜瓜”,治好了老太太的病。不久,王維舟指示三八五旅衛(wèi)生院開辦“利民醫(yī)院”,專門為當?shù)乩习傩辗啦≈尾 ?/p>
王維舟經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階級友愛精神,要團結同學、愛護窮人,孩子深受影響。一次,他和妻子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吃飯時只喝稀飯不吃饃饃,一問才知孩子是把饃饃省下來,帶到學校里給那些沒有饃吃的同學。1945年,王維舟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,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,1946年2月,王維舟奉命調離。離任那天,慶陽城3華里的街道兩旁擺桌設茶,站滿了送行的群眾。他們爭著和王維舟握手話別。王維舟從早上走到下午,才從北城門走到南城門。由于誤了計劃行程,他只得返回旅部,第二天清晨才在群眾歡送的掌聲中離去。晚清廩生張祥麟先生當天賦詩贈王維舟曰:
鎮(zhèn)守慶陽已九春,
訓兵有法愛平民;
萬方多事頻遭劫,
四野歡騰欣得人;
敬老尊賢不挾貴,
奉公潔己又憐貧;
俚歌載唱行旌動,
無計挽留只頌仁。
在三八五旅留守隴東期間,還留下了副旅長耿飚與慶陽姑娘趙蘭香結為伉儷的一段佳話。1940年夏天,三十剛出頭的耿飚在視察慶陽女子學校時,與慶陽姑娘趙蘭香相識。趙蘭香發(fā)現(xiàn)耿飚英俊瀟灑,身材魁偉,談吐不凡,雖為八路軍首長,但待人和藹可親,絲毫沒有架子。盡管軍裝已經洗得發(fā)白,但依然嚴實得體,她頓生愛慕之意。趙蘭香出生慶陽殷實之家,端莊文靜,聰明大方,耿飚一見鐘情。兩人隨著交往的加深,遂確立了戀愛關系,并準備結婚。趙蘭香的父親趙占海,得知女兒要和一個南方當兵的結婚,死活不同意。他想給女兒找一個家庭富裕、有文化的本地人,他怕在外當兵的整天槍林彈雨,隨時都會有丟掉性命的危險。后來在蔡暢的勸說下,趙占海終于同意了這門親事。
1941年7月5日,耿飚與趙蘭香在慶陽女子學校,按照隴東習俗,舉行了簡樸、熱烈的婚禮。王維舟、蔡暢以及慶陽知名人士紛紛前來祝賀,一時在慶陽傳為美談。婚后,耿飚與趙蘭香相互體貼,恩愛有加。他們借來了全套中學課本一起學習,共同提高。在耿飚的幫助下,趙蘭香的思想覺悟不斷提高,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。她積極配合蔡暢同志組織婦救會,走街串巷、走村串戶向婦女宣傳革命道理和黨的抗日主張,鼓勵婦女參加反封建、爭自由、求解放的革命斗爭。
耿飚和趙蘭香的結合對慶陽青年婦女影響很大,她們一個個走出家門,投身革命,追求自由、幸福和解放。進步女學生樊惠蘭、劉文英就是在這時與時任三八五旅七七〇團團長張才千、供給部部長汪運祖結為革命伴侶的。
(選自鞏世鋒編著的《隴東:說不完的革命故事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