肖金磚塔
在市區(qū)南18公里的肖金鎮(zhèn)。為宋代所建。原為金城寺中塔。今寺已毀,只留此塔。全部磚結(jié)構(gòu),平面八角形,樓閣式,頂部殘,現(xiàn)存7層,高約20米。無臺基和基座,第一層塔身較高。第二層以上逐漸收小,各層塔漸收小,各層塔檐上鋪以小瓦,造型優(yōu)美大方。
北石窟寺
在市區(qū)西南25公里寺溝川蒲、茹兩河交匯處東岸。北石窟為北魏永平二年(509年)涇州刺史奚康生開始建造??啐愰_鑿在黃砂巖的崖面上,分上中下三層,南北長120米。最高處距地面十余米。編號165窟,俗稱“佛洞”的大窟,是窟群中最大、保護最好的一窟。高13.2米,深17.9米,寬21.7米,內(nèi)造七佛,身高8.1米許;十脅侍菩薩,身高3-4米;二交腳菩薩,高5.8米;三頭四臂天王,乘象普賢菩薩,前壁門上明窗左右有大型高雕佛本生故事《薩垂那太子舍身飼虎圖》,門外兩側(cè)雕有金剛力士和獅子。歷經(jīng)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各代開窟造像,現(xiàn)存窟龕295個、塑像2100身。石刻及墨書題字150方、碑刻7通。
普照寺大殿
在縣城內(nèi)。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五年(980年)。原有五佛殿,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,布設(shè)宏偉,氣勢磅礴。從明代起多次修繕,現(xiàn)存大殿為清代修繕。坐北朝南,面闊3間,長23.7米,寬13.5米,高9.5米。
慈云寺女真文鐵鐘
在縣城內(nèi)鐘樓巷慈云寺。鐘高2.55米,口徑1.57米,厚0.14米,重約4000公斤。鐘鈕以雙龍口銜寶珠緊貼鐘頂,雙龍一體,弓腰以穿鐵鈕而上懸。腹部全為大小不等的方格,內(nèi)書女真文或漢文。上層方格內(nèi)橫書女真文56字,下書“皇帝萬歲,臣佐千秋”八個漢字。
傅介子墓
在城關(guān)鎮(zhèn)。原有很大的封土堆,現(xiàn)存石馬、石虎各一對,馬立式,高1.4米,長1.7米;虎蹲式,姿態(tài)威武,高1.1米,長0.9米?,F(xiàn)墓前立有明正德年間(1506-1521)吏部郎中都穆還立方石碑一座。傅介子,漢北地郡義渠(今慶陽縣)人,官拜義陽侯,曾受命以賞賜為名,在宴席上刺殺樓蘭王,為漢代開通西域立下顯著功勛。
萬山寺石窟
在大黑河?xùn)|岸右窟洼。開鑿于南北走向的紅砂巖壁上,34米長的距離內(nèi),有3窟。中窟頂殘留飛龍、祥云等浮雕,東壁長方形石臺上有造像23尊,居中為釋迦牟尼,兩側(cè)分別為迦葉、阿難,均高1.1米,施以彩繪。兩側(cè)壁為侍立弟子,北獅的文殊和乘象的普賢菩薩,通高0.97米。南北壁分別雕有神態(tài)各異、大小相等的7尊佛像,其中一大肚佛,造型別致,極為罕見。從造像風(fēng)格上看,似為晚唐作品。南窟有窗無門,有一通道與中窟相通,內(nèi)壁一石臺,正中為一佛二菩薩坐像,通高1.2米,石臺兩側(cè)各雕一天王。石窟門外壁上刻有“萬山寺”三字。
王符墓
在鎮(zhèn)原縣城北山上。頂呈月牙狀,墓前建有思潛亭、潛夫祠、石碑等。近年重修墓地及紀(jì)念設(shè)施。占地3畝,周圍廣植青松翠柏。王符(約85-162),安定臨涇(今鎮(zhèn)原南)人。東漢散文家,史書載:王符志意蘊憤,乃隱著書30余篇,以譏當(dāng)時得失,不欲章顯其名,故號曰“潛夫論”。
石空寺石窟
在鎮(zhèn)原縣城東3公里茹河南岸。共有兩個大窟,保存石雕和泥塑像13尊。1號窟寬12米,高8米,深4米,正中一佛像,兩側(cè)各有一弟子。佛立式,高4.7米,螺髻云面披通肩袈裟,袒胸,下著裙。弟子、菩薩均高3.1米。2號窟內(nèi)雕五佛、四菩薩。佛高4.7米,菩薩高3米,造像與1號窟同。兩窟龕相距3米,有洞相通,據(jù)題記和雕刻風(fēng)格看,此窟始鑿于宋代,建成于明,清代修復(fù),但仍不失宋代風(fēng)格。
玉山寺石窟
在鎮(zhèn)原縣城東約40公里的茹河北岸。共有5窟,石造像82身,2-4窟保存完好,2號窟為方形,頂部有圓形藻井,窟深5.8米,高2.95米,寬4.1米,窟后壁有3座須彌座,佛像已佚,兩壁各有兩排5孔淺龕,上排龕內(nèi)均有雕像一尊,下排龕內(nèi)均有五土主像一尊。3號窟深6米,高3.6米,寬4.5米,兩壁均有三層淺龕,每龕內(nèi)各有一座佛,第三層則為一通長方形淺龕,內(nèi)列10身武士立像,南壁門內(nèi)兩側(cè)有一佛二菩薩浮雕像。4號窟與2號窟形制完全相同,塑像保存完好。從石窟造型風(fēng)格看出該窟為宋時創(chuàng)造。
黃河古象化石出土地
在合水縣城西北8公里馬蓮河西岸。1973年在木瓜嘴半山腰的棕黃色砂和含砂粘土層中,發(fā)現(xiàn)大象門齒化石,經(jīng)發(fā)掘,清理出全身骨胳,頭骨、腳趾、脊椎、四肢,保存完整。修復(fù)裝架身高4米,體長8米,門齒長3.02米。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個體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。此象屬長鼻類的一種,生活在第四紀(jì)更新世早期,距今約250萬年。現(xiàn)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內(nèi)。根據(jù)一同出土的其它動植物化石推側(cè),當(dāng)時的隴東氣候比較炎熱干燥,是一種熱帶干草原氣候,猶如今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稀樹草原。
蓮花寺石窟
在合水縣城東北約90公里的蓮花寺村。建于唐代,全長19米,高6.4米。整個崖面依山勢而開龕,以崖面而雕像,龕室相連,群像密集,布局合理,工藝高超。崖面上成排羅列著五百羅漢像,形成4個中心,佛涅般橫臥,房屋建筑和塔保存了初唐到宋中葉的石刻造像,特別是在起伏不平的崖面上,滿布造像,無一空隙,每身造像神采各異,布局統(tǒng)一,互相照應(yīng),充分表現(xiàn)了古代匠師精湛的藝術(shù)天才。
保全寺石窟
在合水縣城東北約110公里的保全寺村。建于北魏中期,南北長約40米,共開窟龕30多個。除中心部分3、4、6窟較大外,其余為圓拱形淺龕。龕高1米左右,雕鑿題材為北魏的一佛二菩薩、釋迦多寶并坐說法、千佛等。大部分鑿于北魏太和年間(477-499),晚于云崗石窟30多年,造像不像云岡那樣粗壯圓渾,而呈現(xiàn)了龍門秀麗的風(fēng)格。
塔兒灣石塔
在合水縣城東北約100公里的子午嶺林區(qū)苗村河北岸。建于宋代,以鑿磨的紅砂巖條塊壘砌而成,平面呈八角形,密檐式建筑,13層,高約12米,無臺基和基座。第一層每面有浮雕石刻造像,內(nèi)容多為說法圖。還有以羅漢為主尊的畫幅,雕造技巧細(xì)膩,疏密相間,每面雕像分為5幅,共40幅,每幅雕像13-15身,共造像五六百身之多。以眾多的畫幅表現(xiàn)羅漢,是這一造像塔的突出特點,為別處少見。
雙塔寺造像塔
在華池縣城東60公里王臺村東側(cè)山腰。屬宋代建筑。雙塔并列,相距8米。舊有寺院,早圮,現(xiàn)留石雕殘佛像3身和寺院遺跡。佛塔通體以戲砂巖石料打制、鑿磨鑲砌而成,體型瘦長,猶如圓錐,雕作華麗,由東向西編號為一、二號。一號塔平面呈八角形,11層,高約12米。第一層八面,第二層以上為十四面體,向上漸收小,每面寬40厘米。每層浮雕大小佛像,共3500多身,均為佛、說法圖和供養(yǎng)人,各具神態(tài)。二號塔與一號塔相同,第一、二、三層塔身各面雕作小佛、說法圖、比丘,第四層一面開龕,雕一佛二弟子,其他各面空白。第五層以上無雕像,共雕大小像約600余身。通體雕作佛像的石質(zhì)造像塔,宋代建造風(fēng)格在甘肅省只此一例。
東華池塔
在華池縣城東北約60公里東華池半山腰間。通身磚砌,平面呈八角形,七層樓閣式,通高26米,無底座臺基,每面寬3.29米,下大上小。塔頂為葫蘆型剎柱,上置寶珠。第一、二、三層檐上施平座,平座有欄桿,人可通行。第一層門向東北方,單磚券頂,門洞高1.87米,進深2.88米。內(nèi)辟八角形塔室。第二層以上每間隔一面開門或刻版門,每層辟四券門,分層轉(zhuǎn)換方向。門旁各設(shè)直欞窗,為宋代建造風(fēng)格。
二將城
在華池縣山莊鄉(xiāng)葫蘆河上游二將川南岸。地勢險要,古城沿山形走向而就,近似長方形,面積60萬平方米。據(jù)史書記載,1032年,西夏建立后,屢次南下侵宋。北宋康定元年(1040年),韓琦與范仲淹同任陜西經(jīng)略安撫招討使,共抗西夏。范仲淹在環(huán)慶建成城寨,訓(xùn)練軍隊,招集黨項、漢族流亡之人民安居,當(dāng)?shù)厝嗣駷榱思o(jì)念這兩位民族英雄,把他們當(dāng)時筑的營寨地稱為“二將川”,后又改為“二將城”,此城保存完整?,F(xiàn)存范韓兩公功德碑,詳記兩人之功德,背陰刻當(dāng)時邊防設(shè)置簡圖和注錄說明。
環(huán)縣塔
在環(huán)縣城北1公里、環(huán)江東岸第二級階地上。平面呈八角形,樓閣式,高5層,頂有塔剎,通高約22米,磚砌,無臺基。第一層較高,各層有隔板。各級塔檐上部施平座,上有欄桿,人可通行。屬宋代建造風(fēng)格。
普照寺貞元銅鐘
在寧縣博物館內(nèi)。鐘高2.2米,口徑1.5米,厚0.1米,鐘鈕為一雙龍首飾。鐘鑄于金正隆元年(1156年),重量近萬斤,其形美觀大方,鑄造精細(xì),保存完好。
輯寧樓
在寧縣城內(nèi)。清康熙年間(1662-1722)為州署譙樓,因建在輯寧街得名。坐北向南,通高25米,東西長23米,南北寬11.5米,樓臺基為磚石砌筑,臺基上樓高15米,寬6米,長16米。系穿斗式木架結(jié)構(gòu),單檐歇山頂,面闊共5間,檐下有斗拱6朵,檐廊環(huán)以明柱16根,前后裝修為方格扇門窗,雕梁畫棟,十分壯觀。1937年寧縣國共兩黨在此樓舉行紅白區(qū)域劃界談判,達成協(xié)議。
湘樂磚塔
在寧縣城東約30公里的湘樂鄉(xiāng)西北角。建于宋代。保存完好。平面八角形,七層樓閣式,頂部殘,通體高22米。無臺基和基座,第一層較其他層稍高,向上收小,面寬3.76米。
政平張家書房
在寧縣城南約32公里的堡子山上。堡子山形似一臥于涇河與馬蓮河交匯處頭北尾南的神龜,昔為“政平八景”之一,曰“涇蓮清波臥神龜”。堡子山中央原有清代張姓氏族所建民宅三進。書房為其中一進,四合頭格局,上房街房各7間,東西廂房各3間。門設(shè)街房東邊,迎門為一小佛龕。上房和兩廂房作工考究,門窗皆為大型套格雕花,明柱承檐,斗拱翹角,雕梁畫棟。上房正中設(shè)刻花檀木屏風(fēng),自屏風(fēng)左右繞出后門,是后花園。園中奇花異木,幽香沁人,憑欄遠(yuǎn)眺,兩河在腳下相會,三縣在眼中盡收。
政平磚塔
在寧縣城南30公里、古城垣東側(cè)政平鎮(zhèn)。平面方形,磚砌5層樓閣式,通高19米,頂殘。方形基座,底邊長2.11米,寬2米。第二、三層施平座、欄桿。第四層以上無平座。塔室各層樓板毀,僅存木梁。造型較美,近似西安大雁塔。具備唐代特點。
塔兒莊磚塔
在寧縣城西110公里的盤克鄉(xiāng)子午嶺上。系磚結(jié)構(gòu),平面呈正方形,樓閣式,高3層,通高約11米,底邊長3.5米,表層磚經(jīng)打磨加工,十分規(guī)整。無臺基及基座,塔身第一層正南面設(shè)門。第二、三層檐部斗拱兩朵,檐上方椽鋪以瓦,均施平座、欄桿。四周欄桿所砌磚面刻有牡丹、荷花、菊花、忍冬等花卉圖案和馬、羊、象、鹿、魚、鴛鴦等動物圖形。第三層南北面設(shè)真門,單磚券頂,門旁各設(shè)刻版九格窗。東西均設(shè)刻版直欞窗,版門均鑲一石板。塔身保存十分完整。雕刻工藝精湛,造型生動逼真,似為唐代所建。
趙氏石坊
在正寧縣城西南30公里羅川古城內(nèi)?,F(xiàn)保存3座,分別為明代邑人趙邦清、景清、龔育所建,因他們都是正寧籍的清官,邑人稱為“三清”,立有“清清清”三清字碑。景清、龔育石坊較小,在西街,堙沒泥中。邦清石坊較大,建于明萬歷四十五年(1617年),以紅砂巖石料筑成,門3間,高約10米,通身雕琢華麗。坊面浮雕彩繪人物畫面,歌頌趙氏生前政績。
?